首批六家银行回购增持专项贷款风险控制策略解析
首批3000亿元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靴子落地,多家上市企业动作迅速。10月20日晚,一批上市央国企和大型民企宣布,已与多家银行签订回购或增持专项贷款协议,总资金量突破110亿元,涵盖国有四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
市场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这一政策工具将激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回购增持的热情。对于银行而言,这类专项贷款具有特殊,风险防控在贷款发放环节至关重要,确保资金专用是业务底线。
当晚,23家沪深上市公司公告,将利用银行专项贷款资金进行股票回购或增持,标志着首批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在A股市场正式投入使用。此次合作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两家全国股份制银行。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人士透露,上市公司在交易所披露回购及增持专项贷款信息,意味着贷款已获审批,这些公司均为优质上市主体,符合专项贷款资质,审批流程迅速。
此前,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根据情况展期。
国有行人士指出,该行提供的专项贷款属于“流动资金贷款”,可直接计入企业在该行的经营信贷额度,上市公司客户可快速完成审批。
除已落地的专项贷款外,多家银行正在收集上市公司融资需求,预计将有更多公司发布专项贷款公告。银行将加快审批流程,对已审批通过的公司及时发放贷款。
银行在授信时,将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战略、经营稳健、信用良好的企业,尤其是市值稳定、交易活跃的上市公司。同时,部分银行制定了负面清单,对股份质押比例过高、受减持新规影响、近半年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司持谨慎态度。
银行在发放专项贷款时,需控制利率在2.25%以下。股息率高于2.25%的上市公司更有回购增持动机。但在低利润空间下,授信难度增加。
商业银行在风险防控上面临挑战,需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需开立专用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金融机构将监督资金使用。
银行在处理贷款风险时,可能需要设置补仓要求、调整质押率等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处置质押股票需考虑股价波动、法律程序等因素。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监管部门应细化贷款使用流程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流向合规。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