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客服’邀签贷款合同,背后可能是诈骗陷阱
个别贷款代理机构涉嫌发布不实信息及违法获取与应用客户
“银行客服”主动邀约签订贷款协议?!
当你接到电话,那头的“某某银行专员”对你的姓名、电话、就职公司了如指掌,甚至对你的贷款情况也了如指掌,当你被问及是否愿意了解“某某银行贷款服务”时,许多人信以为真,前往浦东某写字楼的22层“签约中心”,并签署了含有不合理条款的贷款委托服务合同,其服务费竟高达银行放款额度的14%。
昨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19处贷款代理点进行了突然执法检查,发现其中12家涉嫌假冒银行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还有一家信息公司涉嫌非法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
客户被细致划分为五个等级
上午10点,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一支队伍突袭检查了浦东某写字楼的22层“签约中心”,现场发现大量已签署的贷款委托服务合同。旁边的合同登记表显示,自10月9日起,已有20多位客户与该中心签约。
《解放日报》记者发现,某些贷款委托服务合同中的中介服务费竟高达放款额度的10%以上,最高的合同甚至达到14%。
如果合同成立,借款人申请30万元贷款,扣除中介费后实际只能拿到25.8万元,相当于瞬间损失了4.2万元。如果在金融机构放款后的24小时内未支付中介费,还将每天产生相当于应付款项5%的违约金,即2100元。
此外,前往该中心签订合同的借款人还需签署一份授权书,同意贷款中介收集、分析、使用和公开其个人信息。
为何面对如此高昂的代价,仍有人纷纷陷入其中?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些贷款中介利用看似官方的银行身份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客户个人信息,成为骗取信任的关键。
在该中心员工的电脑中,执法人员发现了大量客户资料,包括通话录音,这些客户根据贷款意向等特征被分为一星至五星共五个等级。
一名员工透露,他电脑中的客户手机号码都是从企查查、易企查等平台获取的“法定代表人公开信息”,只要成为这些平台的会员即可查询。他们在推销贷款服务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使得电话不容易被挂断。
执法人员随机播放了几段员工与潜在客户的通话录音,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所有员工都自称是“某某银行”的员工,随后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公司名称,电话那头约一半的潜在客户没有立即挂断,而是询问对方是哪家银行以及如何获得他们的联系方式。
执法人员指出,“这样上钩的可能很大,那些被标记为四星或五星的客户,通常是通话时间较长、表现出贷款意向的人。”
发送伪造的“官方短信”
除了电话邀约,发送伪造的“官方短信”也是贷款中介获取消费者信任的手段。如:“【工商银行】您好,为助力经济复苏,我行已将您的额度提升至498000元,五年内随借随还,请及时回复”“【农商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本月的贷款授信即将到期,查询利息请回复1,办理请回复2,如拒绝请回复R”……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近期调查发现一家服务提供商,其主要客户是贷款中介,涉嫌协助他们以银行名义发送商业营销短信,以此诱导消费者申请贷款。这些短信的接收号码由贷款中介自行收集上传,或通过名为“号码魔方”的软件自动生成后上传。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副支队长陈欢欢表示,该短信服务提供商在明知客户并非银行的情况下,仍协助他们以银行名义发送商业营销短信,涉嫌帮助贷款中介进行虚假宣传。贷款中介冒用银行名义,通过、AI电话邀约、人工回拨等方式招揽贷款业务,同样涉嫌虚假宣传。此外,部分贷款中介未经消费者同意,通过微信购买个人信息,并使用支付宝支付费用,涉嫌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