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基本信息乃至贷款状况被他人掌握,接到自称“银行客服”的热情电话,推销听起来诱人的贷款产品时,你或许未曾料到,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一些市民因此陷入了浦东某写字楼的22层“签约中心”,签署了不平等的贷款委托合同,其中中介费竟高达放款额的14%。

上海市的市场监管部门昨日对19个贷款中介机构进行了突然检查,发现其中12家涉嫌冒用银行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更有1家信息公司涉嫌非法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

警惕!‘银行客服’邀请签订贷款合同或是欺诈陷阱!

在这些“签约中心”,客户被细致地划分为五个等级。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一支队于上午10点突袭检查时,发现前台摆放着大量已签署的合同。这些合同中,中介服务费竟有超过10%的,最高达14%。若合同生效,一笔30万元的贷款,扣除中介费后,贷款者实际只能拿到25.8万元,而违约金更是高达每日未支付金额的5%。

贷款者在此签约,还需签署一份授权书,同意中介收集、分析和使用其个人信息。为何如此不平等的条款仍有人签订?原因在于这些中介利用官方银行的身份和掌握的客户信息,轻易获取信任。

执法人员在员工电脑中发现了大量客户资料,包括通话录音,这些客户被分为不同等级,以反映其贷款意向。员工透露,这些信息多来自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成为他们话术中的“弹药”。通过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并准确报出潜在客户的个人信息,中介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客户。

此外,发送虚假的“官方短信”也是中介常用的手段。这些短信伪装成银行官方信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短信的发送对象,要么是中介自行收集的手机号码,要么是通过特定软件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