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保课堂 | 揭秘网络贷款‘套路’风险,守护财产安全提示
近期,众多市民在网络贷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如借款成本不明确、个人信息遭泄露、过度借贷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以下是对此现象的全新解读与风险警示。
01|现象梳理
情形一
王某在浏览短视频时,被一则声称“零手续费”“无额外费用”的借贷广告吸引,点击链接下载了一款网络贷款应用。注册并提交个人信息后,成功借款,但还款时发现除了借款外,还被收取了额外担保费,实际借款成本远超预期,这才意识到贷款平台通过隐藏的担保协议提高了借款成本。
情形二
陈某因抵挡不住网络贷款广告的低息诱惑,未慎重考虑便借款消费,结果还款压力逐渐增大。同时,其个人信息被泄露,不断收到贷款广告骚扰。在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压力下,陈某不得不向其他贷款平台借款还债,导致债务像滚雪球般不断膨胀。
情形三
李某因冲动购物,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借款,未仔细阅读贷款条款,未意识到逾期还款会影响个人征信。由于未规划还款计划,且误以为网络贷款不会影响征信,李某未及时还款,导致贷款逾期。当他准备购房申请房贷时,因征信不良被银行拒绝,这时才意识到非理借贷和征信误解的严重后果。
情形四
赵某为购买新款智能手机,在某网贷平台借款1万元,扣除服务费、保证金后实际仅收到7千元。到期无法偿还本息,平台介绍其向另一家公司借款“过桥”,赵某签订2万元借款合同。此后,被迫不断“拆东墙补西墙”,一年后债务从1万元增至20万元。
风险防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夏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中的陷阱,关注以下风险:
1. 利息费用不透明
利用“免息”“低息”等宣传吸引客户,实际放款时违规收费。除案例一外,还有类似案例四的做法,要求借款后立即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通过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销售非必要产品服务,提前还款不退还费用;通过APP操作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导致逾期产生“罚息”。
2. 个人信息泄露
获取客户信息后,出售给不法机构,导致消费者及其亲友遭受电话销售骚扰。
3. 诱导过度借贷
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连环借款,导致负债超出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夏监管局建议消费者在办理借款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借款条件,关注真实息费水平,警惕诱导宣传。保护个人信息,谨慎授权。准确评估自身还款能力,理消费,合理借贷,维护良好信用。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