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应确立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所恪守的根本准则,并具体规划业务发展的种类、行业、区域、增速及规模等方面。

根本准则:三原则

信贷业务操作规程与权限分配:

我国贷款政策:规模与比例控制的策略与实践解析

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即信贷业务操作的标准化流程。信贷流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首阶段为贷前营销、调查与信用评估;

第二阶段是银行接收到贷款申请后的评估、审批及放款;

第三阶段则是放款后对贷款的监督、风险监控与本金利息回收。

信贷审批机制:

审批分离:确保信贷各环节与岗位间相互制衡。信贷管理人员分为:贷前调查评估、审批及贷后检查人员。

分级审批与授权:通常依据贷款额度进行划分。

信贷规模与比例控制:

评估银行信贷规模是否适宜及结构是否合理,可借助以下指标:

1)存贷比:反映银行贷款资金运用比例及放贷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法曾规定该比例上限为75%(2015年取消)。

2)贷资比:体现银行资本盈利能力及对信贷损失的承受力。

我国央行依据《巴塞尔协议》国际标准,规定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不低于8%,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不低于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

3)信贷集中度:与风险成正比。

单一客户信贷比例不超过10%;最大十家客户信贷余额不超过银行资本金的50%。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值之比不超过15%,最大单一客户信贷总额与资本净值之比不超过10%。

关联度: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值之比不超过50%。

中长期信贷比例:一年期以上信贷余额与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之比。

该比例反映银行信贷流动,比例越高,流动越弱;反之,流动越强。

现行规定要求该比例低于120%。

信贷类型与区域:

信贷类型及其构成决定银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流动、盈利影响重大。

信贷类型:根据信贷风险、流动、目标客户类型、银行人员素质等因素确定不同信贷额度。

信贷区域:指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地域范围。

大型银行因分支机构众多,通常不限制信贷区域;

中小银行则往往将信贷业务限定在所在地或传统服务区域。

信贷担保:

依据相关法律确定信贷担保政策,包括:

明确担保方式,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及定金等;

规定抵押品鉴定、评估方法及程序;

确定信贷与抵押品(质押品)价值比率;

评估担保人资格及还款能力的程序与方法等。

信贷定价:

信贷定价是一个复杂过程,银行信贷政策应明确以下内容:

信贷价格包括利率、补偿存款余额及特定信贷费用(如承诺费)等;

定价时需考虑资金成本、信贷风险、期限、管理费用、存款余额、还款方式、银行与借款人关系、资产收益率目标等因素。

信贷档案管理:

信贷档案记录银行信贷管理过程,反映银行经营水平、信贷人员素质及信贷质量,甚至影响信贷额度。

信贷档案内容:

1. 借款申请书;

2. 借款人基本信息;

3. 担保人信息;

4. 抵押物(质物)清单及相关文件;

5. 贷前调查评估报告及审批文件;

6. 贷款指标通知单;

7. 借款、保证、抵押、质押合同;

8. 审计表;

9. 贷款借据;

10. 贷后年度及月度财务报告;

11. 贷款展期申请及审批文件;

12. 展期还款协议及担保文件;

13. 贷后检查及评价报告;

14. 其他需归档文件。

信贷日常管理与催收:

信贷发放后,日常管理对保证信贷质量至关重要,应制定相关规定。

动态监测信贷风险,定期提交信贷分析报告;

建立有效的信贷回收催收制度,包括书面通知、上门催收等。

不良信贷管理:

在贷后检查中发现不良信贷预警,或在信贷质量评估中被列为关注级以下信贷,应明确不良信贷处理程序及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