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断供风波和多重压力之下,银行界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妥协姿态,为断供者提供一定的回旋余地。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银行曾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旦发生断供,便是铁定起诉、查封、拍卖的流程。即便拍卖所得不足以偿还债务,银行也会紧追不舍。

近期,银行对房贷断供的处理手法出现了转机,不再轻易启动司法程序,也不再简单拍卖房产或转让债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处理方式。何为冷处理?简言之,当房贷断供发生时,银行不会立即采取法律行动或拍卖房产,而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状况,如经济困境、还款能力与意愿,灵活应对。这意味着,即便暂时无力偿还房贷,银行也可能不会立刻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倾向于与借款人协商解决。

例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可能会提出,暂时只需偿还月供的25%,不视为违约,借款人仍可居住在房产中,只要不放弃沟通,双方仍有商谈的余地。

面对断供潮和其他各种压力,银行开始做出让步

更有甚者,银行甚至主动协助断供者寻找工作,这无疑是柔应对的体现。

银行之所以软化立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危机可能已经波及自身。面对不断下跌的房价和增加的断供风险,银行不得不调整对断供者的态度,转而采取更为温和的策略。

银行的心态转变也很实际:想要持续收益,不能让‘奶牛’倒下;想要持续收割,也不能一次连根拔起。同时,提前还贷的情况也在增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是否继续承担沉重的房贷负担。据第一财经统计,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减少了3191亿元,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占比较大。

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息差,而房贷是其中的大头。当前的问题是,资金紧张的借款人断供,资金宽裕的借款人提前还贷,而法院立案速度缓慢。房贷断供牵涉民生,过多的法拍房可能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拖累整体经济。因此,和监管部门可能也在鼓励银行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

简而言之,银行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调整策略。当前,许多家庭承受着巨额房贷,生活波动加剧,一旦遭遇意外,便陷入极度脆弱。在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断供对一些人而言,并非自愿选择,而是无奈之举。

因此,我一直在呼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这不仅能够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刺激消费,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监管层面也有推动这一措施的意愿,但银行的盈利问题成为障碍。

归根结底,调整房贷利率不仅是为了救助居民、房市和消费,也是银行自身的救赎。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只有相互扶持,才能共同度过难关。